English Version
当前位置: 中心博客中心博客
中 心 博 客
博客模式
列表模式


美丽却要警惕的极光

    在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夜晚,偶尔可以看到几条光带横跨天空,把黑暗的夜空照得一片光亮,这种壮丽动人的景象就是极光。极光是人们能看到的最美丽、最不可思议的自然现象,也是太阳风暴期间在地面唯一可以用肉眼看到的日地空间现象。极光越壮观,往往标志着太阳爆发越剧烈。

1   极光是怎么产生的?

        极光这一天象之谜,直到最近这些年才逐渐有了合理的解释。其实,这还要从这些光能的来源——太阳说起。从太阳上喷发出来的大量带电粒子,以每秒几百公里的速度吹向行星际空间,形成太阳风。到达地球附近的粒子不断撞击地球磁场,并环绕地球流动。在太阳风的吹动下,地球磁场不再是对称的,已经变成某种“流线型”。由于与行星际磁场的相互作用,变形的地球磁场的两极外各形成一个磁力线集中“漏斗”。当磁层出现扰动时,磁尾的带电粒子被加速,沿磁力线运动,如流水般顺着漏斗边缘倒入“漏斗区”,撞击高层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和原子,使后者被激发——退激而发光,于是便产生了这种鬼怪之光。在极点附近,直接沉积的粒子较少,极少产生极光。

1   粒子沉降在两极漏斗区

2   看极光的好地方好时间

        从极光的产生原理,可以看出看极光的好地方不在极区,而在极光卵区域,例如以阿拉斯加、北加拿大、西伯利亚、格陵兰冰岛南端与挪威北海岸为主的北极光区;在南极洲附近南极光区值得一提的是,阿拉斯加、北加拿大是观赏极光的最佳地点,阿拉斯加的费尔班更赢得北极光首都的美称。

2   阿拉斯加上空的极光

3  挪威特罗姆瑟市上空的绿色极光带

       太阳风暴期间,会有数量更大的源自太阳的太阳风带电粒子涌入到地球磁尾中。倒进地球“漏斗区”的粒子涓涓细流,这时候变成了奔泻而下的粒子洪水。大量的不同能级的带电粒子冲入地球的大气层中,与更多的大气成分如氮、氖、氦等分子或原子撞击,产生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极光。

4  平静时的极光卵

5  太阳风暴时的极光卵

        那么如何知道太阳风暴什么时间会到来呢?如何提取安排自己的旅程呢?地磁暴期间极光出现的可能性较大,而地磁暴主要由日冕物质抛射和冕洞高速流引起。日冕物质抛射到达地球的时间需要1-3天,冕洞高速流往往有27天的重现性周期,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上述时间简单地预判地磁暴的出现时间。如果嫌麻烦,还可以在www.sepc.ac.cn网站查看未来三天的地磁活动状况,以及其他空间环境信息。

3   极光的背后

        极光虽美,也只是太阳风暴的副产品,越绚烂的极光对应着越强烈的地磁暴,而会导致长距离输电线路中产生强力电流,容易使整个电网范围内的变压器同时发生故障,使电力传输线受到严重干扰,从而导致某些地区暂时失去电力供应。1989年的强极光出现在加拿大魁北克上空,伴随而来的地磁暴便使魁北克全省的供电系统瘫痪,600万加拿大人长达9小时无电可用。

        大量带电粒子轰击地球大气,会影响电离层反射短波无线电的能力,使短波通讯受到干扰或中断。另外,带电粒子的轰击加热了地球高层大气,使得大气膨胀,增加了卫星的空气阻力,使卫星的高度降低,缩短了卫星的寿命。通过了解太阳风暴的最美的副产品-极光,了解地球外层空间结构、掌握空间天气、减少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以及保障飞行器在外层空间的安全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发表在 每月关注

10月12日中等高能电子暴持续

受冕洞高速流的持续影响,2018年10月10日,地磁发生小扰动, 有3小时达到小地磁暴水平。10月11-12日,日地球同步轨道大于2MeV 高能电子日积分通量连续2天超过中等高能电子暴事件阈值(1.0E+09 个/cm2·sr·day),达到橙色警报等级,高能电子日积分通量分别为1.13E+09个/cm2·sr·day、1.80E+09个/cm2·sr·day。

预计13日和14日高能电子日积分通量将下降至小高能电子暴水平。鉴于近几日高能电子通量持续处于较高水平,请中高轨道卫星用户关注深层充电可能引起的异常。

图1 2018年10月7日至12日地磁活动及同步轨道高能电子通量

 关于近地空间环境的发展态势,我们将密切关注并及时通报。

具体的预报情况请关注我们的网站www.sepc.ac.cn

发表在 综合新闻

第十届全国空间环境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召开

        8月20日至22日,“第十届全国空间环境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在漠河召开。来自全国26家空间环境相关研究单位和用户单位的103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交流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

    中科院重大任务局光电空间处处长章骏平、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董光亮、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龚建村、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主任邹自明、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荣之出席会议并致辞。

 会议合影

    全国空间环境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每两年召开一次,目的是促进和加强国内空间环境应用领域的学术交流,密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预报与效应服务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召开十届的研讨会已发展成为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空间环境及应用领域的盛会,为研究人员及用户的交流、讨论和未来的合作提供一个绝佳的机会。本次会议的3天会期中,大会邀请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李炘璘教授、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亨茨维尔分校李刚副教授作了特邀报告,7位专家作了大会报告,45位专家作了口头报告,34篇论文以墙报形式进行了交流。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99篇。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李炘璘教授作特邀报告

  为更好地践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军民融合空间环境态势感知发展专题讨论会”。会上,来自不同领域的几位专家分别就太空态势感知对空间环境的需求、军民融合发展模式以及国内几家主要空间环境研究单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做了精彩的报告,专家们和参会代表共同就未来空间环境态势感知的军民融合发展前景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分享和展望。

 墙报讨论

  会议创新性的设立了“现场空间环境预报”活动,由中科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的预报员每天早上为参会代表做每日空间环境预报,分析当前空间环境形势,预测未来三天空间环境状况,使广大用户真实感受了预报员的工作方式和服务内容,切实了解到最实时的空间环境资讯,加深了用户对空间环境预报和服务的了解。

  会议还特别设立了“预报员论坛”和“空间环境预报模式发展论坛”,针对业务预报中预报员共同关心的问题、难题进行讨论,畅谈空间环境预报模式发展现状、业务需求和未来趋势,为与会代表进行沟通交流、拓展合作思路、提高预报水平搭建了更加开放和高效的研讨平台。

  会议最后安排与会专家参观了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漠河空间环境综合观测台站。

参观台站

  本届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态势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承办。几家主办方一致倡议,将这种联合主办的模式持续坚持下去,进一步促进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我国空间环境研究的深入开展和有效利用。

 

发表在 每月关注

10月11日发生中等高能电子暴

        受冕洞高速流的持续影响,2018年10月10日,地磁发生小扰动, 有3小时达到小地磁暴水平。10月11日地球同步轨道大于2MeV 高能电子日积分通量超过中等高能电子暴事件阈值(1.0E+09 个/cm2·sr·day),达到橙色警报等级,高能电子日积分通量为1.13E+09个/cm2·sr·day。

        预计12日高能电子日积分通量仍将维持在中等高能电子暴水平,之后下降至小高能电子暴水平。鉴于近几日高能电子通量持续处于较高水平,请中高轨道卫星用户关注深层充电可能引起的异常。

        关于近地空间环境的发展态势,我们将密切关注并及时通报。

        具体的预报情况请关注我们的网站www.sepc.ac.cn

 图1  2018年10月6日至11日地磁活动及同步轨道高能电子通量

发表在 综合新闻

10月9日发生中等高能电子暴

         受冕洞高速流的影响,2018年10月7-9日,地磁发生小扰动, 有9小时达到小地磁暴水平,21小时达到活跃水平。10月8日地球同步轨道大于2MeV高能电子日积分通量超过小高能电子暴事件阈值(1.0E+08 个/cm2·sr·day),9日超过中等高能电子暴事件阈值(1.0E+09 个/cm2·sr·day),达到橙色警报等级,高能电子日积分通量为1.03E+09个/cm2·sr·day。

        预计10-11日高能电子日积分通量仍将维持在中等高能电子暴水平,之后下降至小高能电子暴水平。鉴于近几日高能电子通量持续处于较高水平,请中高轨道卫星用户关注深层充电可能引起的异常。关于近地空间环境的发展态势,我们将密切关注并及时通报。具体的预报情况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图1 2018年10月6日至10月9日地磁活动及同步轨道高能电子通量

 

 

发表在 综合新闻

版权所有 空间环境预报中心
COPYRIGHT Space Environment Prediction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