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个空间高能带电粒子击中微电子器件灵敏部位,由于电离作用产生额外电荷或造成材料原子移位,使器件逻辑状态改变、功能受到干扰或失效等。单粒子效应种类很多,主要有单粒子翻转、单粒子锁定和单粒子烧毁等。造成航天器器件单粒子效应的高能带电粒子主要是高能质子和高线性能量传输值的重离子。单粒子效应是继等离子体充电效应之后又一威胁航天器安全的主要空间环境效应,而且随着航天器系统复杂程度和器件集成度越来越高,单粒子效应的危害会更加严重。
(撰写:韩建伟 修订: 审订:都 亨)
单个空间高能带电粒子击中微电子器件灵敏部位,由于电离作用产生额外电荷或造成材料原子移位,使器件逻辑状态改变、功能受到干扰或失效等。单粒子效应种类很多,主要有单粒子翻转、单粒子锁定和单粒子烧毁等。造成航天器器件单粒子效应的高能带电粒子主要是高能质子和高线性能量传输值的重离子。单粒子效应是继等离子体充电效应之后又一威胁航天器安全的主要空间环境效应,而且随着航天器系统复杂程度和器件集成度越来越高,单粒子效应的危害会更加严重。
(撰写:韩建伟 修订: 审订:都 亨)
航天器表面和空间等离子体之间出现的电荷释放现象。这种电荷释放是由于航天器充电后与等离子体处于不同电位,航天器表面向空间等离子体发射粒子而消除电位差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迅速,一般在微秒量级的时间内完成。
(撰写:吴中华 审订:都 亨)
它是对月球进行逼近飞行探测。前苏联的月球探测中1959年1月2日发射的”月球”1号是第一次飞近月球的探测。接着前苏联的”探测器”3-8号也作了逼近或环绕月球探测。美国的月球 “徘徊者”系列、”月球轨道飞行器”系列都是属于近月探测,主要目的是获取月球表面高分辨率的照片,为后面的”阿波罗”载人登月”选择合适的着陆点。近月探测测量了月球附近的带电粒子和微流星体的通量。
(撰写:古士芬 修订: 审订:都 亨)
近地空间没有明确的定义,习惯上指地球磁层及其附近的行星际空间。从航天器运动力学角度考虑,将地球引力作用范围作为近地空间。因此近地空间探测是从地球高层大气向外直至近拉格朗日点的行星际的空间探测,它是借助空间飞行器(火箭,卫星等)携带各种有关的探测器,测量出沿飞行器轨道上的相应空间环境参量的数值及分布。探空火箭的轨道一般是垂直于地面的,故而可以获得有关测量参量的垂直剖面,探空火箭实用机动方便,不足之处是获取数据量非常有限。卫星测量可以运用不同的轨道(极地轨道或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获取不同区域、不同参量的探测结果。利用双星、多星或星座同时相互配合进行近地空间探测,在了解各参数的空间分布和动力学过程研究中均有很大的优越性,这在近几年的空间探测中广为采用,如ISTP计划,欧空局的cluster卫星等,是进行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有关事件过程和因果关系研究的重要措施。
(撰写:古士芬 修订: 审订:都 亨)
超音速的航天器在电离层等离子体中运动时,在航天器后面形成的离子密度下降的区域。当航天器大小比等离子体的德拜长度长时,典型的尾流尺度是航天器尺度的许多倍。由于目前还不能用解析解表示尾流的结构,大量使用的是数值计算的方法。在尾流中存在加热电子和离子,激发等离子体振荡、波和不稳定性的过程。这些现象都依赖于电离程度和密度、周围的电子温度和密度梯度,以及航天器相对于德拜长度的大小。由于尾流区离子密度较低,因此处在大型航天器尾流区中的物体(如航天员出舱活动等)有可能出现高充电现象。此外,尾流中等离子体的不规则性将反射雷达波,使航天器的反射截面增大,可作为目标识别的一个手段。因此研究尾流对航天活动和现代军事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撰写:吴中华 审订:都 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