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当前位置: 中心博客 | 头条新闻
中 心 博 客
博客模式
列表模式

活动区 AR2297 爆发大 X 射线耀斑

  北京时间2015年3月12日00:11,活动区AR2297(S16E14)爆发大X射线耀斑(X2.2级),00:29结束,达到橙色警报级别。

  活动区AR2297自3月5日转入日面以来,频繁爆发,共产生了1个X2.2级和10个M级X射线耀斑。目前该活动区的面积为350个太阳面积单位,磁类型为复杂的Beta-Gamma-Delta类型。

  此次爆发位置位于日面东侧,未来一段时间,预计仍有可能爆发M级及以上级别X射线耀斑。

  关于活动区 AR2297 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将密切关注并及时通报。

图 1 SDO 卫星观测到的 X2.2 级耀斑


图 2 太阳 X 射线流量

2014 年空间环境盘点

  2014年的空间环境是值得关注的。从之前的情况来看,第24太阳活动周似乎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低活动周”。大家开始迟疑,所谓的第24周峰值究竟是已经过去,还是仍未到来?人们迫切地想了解近两年来太阳活动水平的变化趋势,也希望能够预测未来几年太阳活动的情况。本文将同您一起回顾这备受关注的2014年……

第24周太阳活动周峰年是否已经出现?

  众所周知,对于一个太阳活动周而言,11年是它的平均周期。11年当中,平均4.7年是处于上升期,之后再经过6.3年下降到谷底。第24太阳活动周开始于2008年的12月,目前已经经历了6个年头。人们普遍认为2014年太阳活动水平将继续下降。然而,通过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2014年的太阳总体水平较2013年反而有所增长。太阳黑子数和F10.7年均值分别为121和146sfu,各比2013年增长了25%和19%。
  太阳黑子月均平滑值曾于2012年2月达到小峰值(66.9),2014年4月达到新峰值81.9,是本活动周的第2个峰值,也是截至目前本活动周最高值。这一现象符合中科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此前预测的“双峰结构”。根据进一步的预测结果,2014年4月份的峰值即为本活动周的峰值,预计下一阶段太阳活动进入下降段。

图 1太阳F10.7月均平滑值的实测与预报

(more…)

1月3日日冕物质抛射事件引发大地磁暴

  北京时间2015年1月7日14:00-20:00,地磁有3小时达到大地磁暴水平(kp=7),3小时达到中等磁暴水平(kp=6)(见图1),7日地磁Ap指数达到38。此次大地磁暴事件是1月3日的日冕物质抛射引起的,该日冕物质抛射是伴随活动区AR2253的耀斑爆发产生的。

图1 地磁Kp指数

活动区 AR2242 爆发大 X 射线耀斑

  北京时间2014年12月20日08:11,活动区AR2242(S18W29)爆发大X射线耀斑(X1.8级),08:56结束,达到橙色警报级别。此次爆发活动还伴随日冕物质抛射。

  活动区AR2242自12月14日转入日面以来,频繁爆发,共产生了1个X1.8级和4个M级X射线耀斑。目前该活动区的面积为1080个太阳面积单位,磁类型为复杂的Beta-Gamma-Delta类型。

  此次爆发位置位于日面西侧,其伴随的日冕物质抛射可能会引发地磁扰动。未来一段时间,预计仍有可能爆发M级及以上级别X射线耀斑。

  关于活动区AR2242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将密切关注并及时通报。

图1 SDO卫星观测到的X1.8级耀斑


图2 太阳X射线流量

做“口袋里”的空间天气预报

  近日,中科院空间天气预报APP上线运营(APP下载地址请见页末)。这是中科院首次通过手机客户端向公众提供空间天气业务服务,从而在空间环境信息采集和立体化服务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太阳风速度最高达430千米/秒左右,地磁平静至微扰。”11月28日上午8点,每位空间天气关注者都能从一个名为“e SpaceWx”的手机客户端(APP)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在这个以蓝灰色为主色调的APP上,他们还能看到当天不同波长范围下太阳表面和大气层的图像。
  为了做这个APP,由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空间环境预报中心(以下简称预报中心)刘四清、蔡燕霞等人组成的研发团队琢磨了近2年。
  APP正式上线后,蔡燕霞和团队成员的构想变成了现实,预报中心也在空间环境信息采集和立体化服务上前行了一步。不过,他们并未因此感到轻松。

  从构想到现实
  “尽管预报中心早已有了邮件、短信、月报等产品,但这些产品在时效性、直观性和信息量方面还存在缺陷。”预报中心主任刘四清意识到,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访问各种信息会成为趋势,而这为空间环境预报服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1年年底,他们有了个新点子——做一款“能装在口袋里”的空间天气预报客户端。
“刚开始,我们想把各种信息全都堆在首页上,但后来发现不行,因为没有重点,而且太丑了。”蔡燕霞回忆说,为做好这款APP,她四处取经,最后只得痛下决心——简化、简化、再简化。
  3年来,为把APP设计得更加科学美观,预报中心助理研究员陈赵峰已记不清跟美工红过多少次脸。“经常因为一个细节,就争得面红耳赤。”陈赵峰笑着说。
  如今,打开APP,首页上的太阳成像图片分外醒目;图片下方的4个圆圈和1排指示灯,分别显示最新的X射线、质子、电子数据、地磁指数,并会根据危害程度显示绿、黄、橙、红四类颜色;向右滑动,能看见当天的太阳风数据表盘。这些信息的下方,还有空间天气预报的综述。
  其他页面上,“数据曲线”直观详细地反映出空间天气变化趋势;“科普信息”则在第一时间向公众解释太阳活动的原因和影响。“如果有突发空间天气事件,我们还会及时向用户推送警报信息。”蔡燕霞说。
  团队的力量
  APP的上线,并未减轻团队成员的压力。
  “这是首次以APP形式服务公众。”刘四清说,以前都是为固定的专业用户提供服务,而现在万一出错,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为了保证稳定性,我们在APP上线前花了小半年的时间作测试。”
  准确,是预报的命脉。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的30多名科研人员,多半有过做预报员的经历。百来字的预报信息,通常凝结了众多预报员的心血。
8年前,蔡燕霞也做过预报员。今年刚刚“下岗”的她,至今深深记得预报工作的辛苦。“不管什么时间,一旦出现红色警报,就要在1个小时内赶到这里。”
“现在,我们有十几位预报员,每两周轮一次岗,连值两天。每天有两位当班预报员,主岗预报员需要随时待命,副岗预报员在空间环境事件发生时要能第一时间到达预报中心。”预报员之一、助理研究员沈华告诉记者。
  如何准确无误地描述和预测空间天气,是预报员长期思考的问题。“如果措辞不当,很可能带来危险、误解或恐慌。”沈华说,预报中心有严格的业务预报规范,对于大的空间天气事件,当值预报员会组织会商,包括两位当班预报员在内的4~5位研究人员,在通报前要结合数据情况和自身预报经验,讨论严重程度、警报程度、预报措辞等。
  系统的支撑
  做空间环境预报,空间中心并非独家,但像预报中心这样做业务化预报的单位并不多见。“这对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非常高的要求。”蔡燕霞说。
  实际上,空间天气预报APP的背后,有一个自动运行的业务系统。
2011年7月,中科院空间环境监测网(以下简称中科网)项目启动,其建设包括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安全和运管等5个分系统。2012年12月,中科网正式投入运行,实现17个地基监测台站、41台监测设备的业务化、常态化运行,能监测太阳、地磁、宇宙线、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等多个环境要素。
  其实,APP并非业务系统支撑的唯一产品。这样的系统不仅支撑了空间天气预报APP,还支撑着空间天气事件通报、空间环境月报、空间天气预报网站、短信平台、E-mail平台服务等预报服务。
“立体化的服务方式一方面提升了空间环境信息服务效果,另一方面为科学家及时发现异常空间环境现象提供线索,促使其开展有应用价值的研究。”蔡燕霞说。
  如今,这套业务化的运作体系已吸引了总装、总参、空军、航天一院、航天五院等200多家专业用户以及民间的信鸽协会、天文爱好者等公众用户。
Android下载:或直接输入网址:http://www.sepc.ac.cn/downapp.php

iPhone下载:或直接输入网址:https://itunes.apple.com/cn/app/e-spacewx/id922407840?mt=8

版权所有 空间环境预报中心
COPYRIGHT Space Environment Prediction Center